冬至到 | 为什么老广说冬大过年?还有这些讲究

2021-11-01 10:49

摄影/林颖轩

天时人事日相催
冬至阳生春又来
12月21日18时02分,冬至
二十四节气之二十二摄影/梁志远
“冬至中者,亦有三义:
一者阴极之至,二者阳气始至,三者日行南至,
故谓之冬至也。”
冬至,是最早制定出的节气
它包含三层意思
阴寒达到极致,天最冷
阳气始至,阳气开始慢慢上升
太阳行至最南处,所以昼最短,夜最长摄影/晓东南
古人很重视“四始”
即岁始、时始、日始、月始
春节是岁始,立春是时始,冬至是日始
“一年之中,冬至日起
白昼由短而长,亦可谓日始”冬至“数九”
冬至日也意味着开始进入一年中最冷的“数九”严寒天气。古代先民认为,从冬至起,每数九天算一个“九”,数到九个“九”,共计八十一天后,春天便翩然而至。
关于“数九”,广泛流传的《九九歌》说:“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看杨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视频:手绘二十四节气之“冬至”
“冬至大过年”源于旧制
“冬至大过年”、“肥冬瘦年”,是老广从小就知道的谚语。
这是因为周代建子,以十一月为正月,是新的一年的开始,秦汉又续沿其制,这个观念一直流传到今。汉代改称冬至为“冬节”、“日至”。从南北朝至唐宋称冬至为“亚岁”或“岁首”。
广州的冬至,没有冰雪,但老广对过冬的热忱,却无法置疑,而根据历史记载,老广“过冬”颇讲究,有不少有趣而寓意深远的习俗:
祭祖分猪肉 耆老分双份
在《广州市志(1840-1990)》中,有关于“过冬”“冬节”习俗的专门记载,其中提到:“近代过冬早,没有古时那么隆重了,但各家还做汤圆、蒸糕、劏鸡杀鸭煲猪肉等。按旧俗,是日大族中各家一起杀猪祭祖,祭毕按人丁(男子)分猪肉,有名望的老人还可得双份。”据考,冬至除了分猪肉,还要分柑。“‘柑’在白话里与‘金’同音,分柑也就是分金,寓意太祖派利是给子孙后代。”
耕牛也要吃大餐在郊区农村,冬至时除了祭神拜祖和备办丰盛筵席外,还要给耕牛吃上一顿糯米糕(用菜叶包裹塞进牛嘴里),还有米汁、酒糟、萝卜、菜水等,以感谢耕牛一年的辛劳与贡献。
冬至开学礼 名为开冬古人对冬至十分敬重。冬至那天皇帝必率群臣前往南郊祭天,祈求安度阳期。而黎民百姓注重文教,则将孩童的开学礼安排在冬至前后,叫做开冬。
打边炉“嘣沙过河” 清代《广东通志》已出现:“冬至围炉而吃曰打边炉。”据《广州语本字》解释,吃火锅,涮的动作就像“打”,又因人守在炉边,将食物边涮边吃,所以叫“打边炉”。
老广“打边炉”,鱼肉多切成两片相连不断,如蝴蝶形状,投入汤中,一过即食,此法叫做“嘣沙过河”。
现在广州人过冬至,许多家庭还做汤圆、准备大餐、打边炉,但祭拜祖先不是家家户户都做了,但少的只是一些传统仪式,对于冬天的热爱依旧保留在每个老广的心目中。
白昼渐长 寒冷仍将持续
受较强冷空气影响
广州已持续阴冷近一周
阴冷的天气
让不管是处于室内还是室外的我们
都有一种生活在冰箱里的错觉
体验着全方位、无死角
不插电、全天候供冷的“福利”冬至后,白昼时间虽然日渐增长
但短期内气温仍然继续下降
未来几天:弱冷空气持续补刀,寒冷是主调
下周初期:阳光增多,白天气温渐升,早晚寒冷
下周中期:云量增多,体感寒凉
最关键的是
伴随着小雨
“湿冷天”又将上线
海珠区天气预报
↓↓↓↓↓↓而针对网上流传
广州跨年夜,最低1℃的热搜广州市气象局官方微博
先给大家派了一颗定心丸
@广州天气
“跨年夜要1℃”是从“8-15天趋势预报”里来的消息,8-15天趋势预报属于中期预报,在网页上显示的是由数值预报产品直接解析得来的结果,尚未经过人工订正,仅供参考。
数值预报本身就是基于实况推算出来的未来天气趋势,时效越长误差也就越大,所以数值预报也会在不断更新的实况天气要素的基础上进行订正。
冬至养生御寒食谱
冬至时节
脾喜温恶冷
饮食应该注意“三多三少”
即蛋白质、维生素、纤维素多
糖类、脂肪、盐少
宜吃温热的食物以保护脾肾
御寒食物有这些推荐进入下一个节气时
已经是新的一年
在这特殊的一年
我们拥有太多的感动
希望那些深藏你心底的温暖瞬间
给予你无限向上的力量
原标题:《冬至到 | 为什么老广说冬大过年?还有这些讲究》
阅读原文

分享到:
© 2016-2018 新泰资讯 http://www.xtmjg.com/ 备案/许可证号:辽ICP备20210074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