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州文化》:?又是一年粽飘香

2021-11-01 11:32

《凉州文化》:又是一年粽飘香

端午,就像一片有筋有脉的碧叶,包裹着华夏儿女浪漫又现实的情怀,展示着一个民族灵魂深处永恒的诗意,贯穿着古老与现代生活灿烂悠远的味道。它承载着历史文化与民族精神,伴随着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寄托着中华民族缅怀先贤的浓浓情思和人们对幸福生活的美好追求。今天我们带您探寻端午节由来,领略家乡端午的味道,感受中华传统文化折射出的民族精神和文化自信。
又是一年粽飘香
绿杨带雨垂垂重,五色新丝缠角粽。
......
正是浴兰时节动,菖蒲酒美清尊共。
“唐宋八大家”欧阳修的诗词,让我们穿越时空,感受着中华传统文化习俗的独特魅力和醉人馨香。
端午,是中华大地上最深情的一个节日。吃粽子、插艾草、佩香囊、赛龙舟、戴五色线、喝雄黄酒……每逢农历五月初五,形式多样的端午民俗纷纷上演,引发人们无尽的遐思。
“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端午节民俗起源说法众多,但屈原无疑是端午节最醒目的文化符号。
司马迁在《史记》里写道:屈原“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公元前278年五月初五,“哀民生之多艰,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爱国诗人屈原在汨罗江上惊天一跃,以死明志,成就了千古绝唱,赋予了端午节更为广泛的意义。
“楚人悲屈原,千载意未歇”。追思先贤,高扬家国情怀是端午节的鲜明主题。大诗人屈原的爱国情怀、民本情怀,如同黄钟大吕穿越时空,在人们心中激起巨大回响。这段历史典故,赋予端午节浓郁的家国情怀。
千百年来,人们在各种端午习俗中传承发扬着中华文化,品尝着幸福的味道。
又是一年端午日,棕叶飘香情满怀。武威,作为丝绸之路上东西方文化交融的重镇,这里的文化、美食更具特色,更加丰富多彩。武威人的端午又有着怎样的味道呢?
如果说,粽子是一位娇媚、细腻的南国女子,那么武威的油饼子卷糕就是一位豪放、粗犷的北方汉子。在武威人的字典里,端午节的味道,就是油饼卷糕的味道。
市民 顾海霞
北方人比较豪爽,像我们北方人拿粽子,就是两手一拿,这样一口一咬,那种一大口吃下去的满足感就特别强烈。
端午这天,武威人把裹携着甜蜜期盼和美好祝福的大米、红糖、大枣包卷在烫面做成的油饼里,做成金黄清亮、油而不腻、香甜酥软的油饼卷糕。油炸的面食和蒸煮的甜糕完美结合,成为最佳搭档。拿起一个又香又甜的油饼卷糕,咬上一口,那香甜便带着收获的喜悦,顺着翘起的嘴角溢满了心间,香甜柔软的口感体验和侵入心脾的丝丝润滑,让人胃口大开,回味无穷。
凉州老街总经理 许瑞
油饼卷糕是我们武威人过端午节的传统节日美食,大家也都特别爱吃,我们为大家现场制作端午美食,还推出了“云粽子、邮卷糕、赠香包”等活动,为大家送上节日祝福。
市民 顾海霞
我们这边就是偏向油饼子卷糕,可能它的这个口味啊,还有它本身是面食做的,油饼子是面做的,更适合我们武威人的口味吧。这是深深烙在每一个武威人记忆里的味道,无论走到哪里,无论身处何方,我们都会记得,有一种端午叫做”油饼卷糕”。
端午节自然少不了荷包。一块块布料,一根根丝线,在武威妇女灵巧的双手中被剪成不同的形状,装入朱砂、雄黄、香药等香料,再以五色丝线缝合。形形色色,精致美丽的荷包上绣着惟妙惟肖,栩栩如生的图案,象征着万事如意,吉祥富贵,家庭和睦,表达着武威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祝福。
以文兴业,以文惠民,为了丰富文化产业内涵,如今,武威妇女为小小香包注入了新的活力,它已成为群众脱贫致富的“金钥匙”。
堆绣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高文丽
我们自创了一个堆绣形式的香包,两面的绣花也挺受看,挺有立体感的,也挺厚重的。巾帼小手工,产业助脱贫。小手工创作拓宽了农村群众的致富路,武威广大妇女用自己的巧手走上了脱贫致富路。
凉州区张义镇石嘴村村民 韩桂芳
我做手工作品已经四五年了,对家里也是一种补贴。
陈酒思故人,遗俗留至今。端午节,承载着中国人的情感和信仰,寄托着对历史先贤的怀念,是我们民族卓越的文化创造。走进新时代,武威儿女将继续传承创新,筑牢民族精神和家国情怀,增强文化自信和文化内涵,走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总监制:苏积锐 监制:崔德祯
总制片人:徐永盛 袁 洁 制片人:何成裕
撰稿:袁 洁 尹鸿瑜 编导:尹鸿瑜
原标题:《《凉州文化》:?又是一年粽飘香》
阅读原文

分享到:
© 2016-2018 新泰资讯 http://www.xtmjg.com/ 备案/许可证号:辽ICP备20210074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