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消化系统肿瘤冰城论坛丨暨“循肠论道”结直肠癌精准诊疗论坛哈尔滨站成功举办!丨#x

2023-02-21 11:28

原标题:2021年消化系统肿瘤冰城论坛丨暨“循肠论道”结直肠癌精准诊疗论坛哈尔滨站成功举办!

2021年7月9~10日,“消化系统肿瘤冰城论坛暨黑龙江省医学会肿瘤靶向治疗专业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在哈尔滨隆重召开。会中由北京市希思科临床肿瘤学研究基金会与中国医学论坛报社主办的“星火计划·扬帆行动”CSCO-CMT基层肿瘤专科能力建设大型公益项目之“循肠论道”2021结直肠癌精准诊疗论坛成功举办。本次会议多名国内知名学术专家济济一堂,就微量残留病灶(MRD)和二代测序技术(NGS)在结直肠癌诊疗领域的应用与进展展开演讲和讨论,激荡思维,令现场观众受益匪浅。本项目由燃石医学全程支持。

会议现场

本次会议邀请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张艳桥教授和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刘云鹏教授担任大会主席。会议在解放军总医院白莉教授、辽宁省肿瘤医院马思平教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李志伟教授和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曲秀娟教授的主持下,各位讲者通过理论结合临床实例,从内外科临床应用模式、检测技术等多角度深入探讨NGS及循环肿瘤DNA(ctDNA)检测技术在结直肠癌精准诊疗及全程管理中的使用策略。

大会主席 张艳桥教授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张艳桥教授在开幕致辞中指出,目前国内外各大指南均建议结直肠癌患者在治疗前接受KRAS、NRAS 、BRAF v600E以及微卫星不稳定(MSI)相关检测,基因检测除预测mCRC患者预后外,还可对后续靶向治疗及免疫治疗方案的制定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此次大会大家共同探讨结直肠癌领域分子诊断与分子医学应用,齐心把东北三省消化道肿瘤事业做好。

大会主席 刘云鹏教授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刘云鹏教授在开幕致辞中指出,结直肠癌是消化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近年来在我国发病率处于上升趋势。结直肠癌的规范治疗需要讲究循证医学证据,每次指南更新都需要临床医生及时跟进学习,更新知识,并在此基础上,结合精准医疗为患者提供更好的个体化医疗服务。随着分子生物学的研究不断进步,医学也在科学指导下,一步步发展,走向精准,希望未来结直肠癌肿瘤患者能在精准医疗的帮助下获得更好的生存获益。

第一篇章:高屋建瓴

=

主持人 白莉教授

=

主持人 马思平教授

解放军总医院 白莉教授和辽宁省肿瘤医院 马思平教授的主持下,本环节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刘超教授和北京协和医院 徐徕教授分别从全程管理和围手术期角度,分享了NGS和ctDNA检测在临床中的应用情景,并邀请了辽宁省人民医院 赫丽杰教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娄长杰教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唐洁冰教授、天津市第四中心医院赵阳教授、辽宁省肿瘤医院李岩溪教授、河北大学附属医院张涛教授、山西省肿瘤医院张毅勋教授等现场专家对MRD监控在患者围手术期及手术后应用问题进行了讨论。

NGS晚期结直肠癌全程管理的应用

刘超 教授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刘超教授指出NGS检测应用于结直肠癌诊疗可帮助挖掘更多后线靶点治疗机会,如已被权威指南推荐检测的RAS/RAF、BRAF V600E、HER2、NTRK位点以及临床研究或案例报道的ALK、RET、MET、PIK3CA位点,且NGS技术相对于IHC、PCR方法具有更高的准确性和分子诊断效率,并能覆盖更多的微卫星位点,增加样本的检测敏感度。NGS预测结直肠癌患者免疫治疗疗效上也颇有价值,如可通过POLD/POLE、TMB、DDR突变等病因型标记物+PD-L1蛋白、PD-L1 mRNA、GEP、调节性免疫评分等反应型标记物结合来预测MSS型肠癌免疫治疗潜在获益人群。

讨论嘉宾

赫丽杰教授

娄长杰教授

唐洁冰 教授

专题讨论:在您的临床实践中是否会给初诊肠癌患者常规检测MSI,您如何看待未来bMSI在临床应用的前景及挑战?

微卫星不稳定(MSI)是免疫治疗的重要分子标志物之一,在临床诊疗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由于临床上存在大量无法获取足够活检组织的晚期实体瘤患者,bMSI可以通过血液快速精准地检测MSI,评估免疫治疗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有着重要而紧迫的现实意义与临床价值。

专题讨论:您如何看待NGS检测在结直肠癌全程管理中的优势?

NGS近年来通过不断的实践,在临床肿瘤学中的应用不断拓宽,结合ctDNA,逐渐成为开展早筛早诊、分子分型、预后预测、疗效监控、复发监测等研究的强力工具。随着对疾病认识的不断深入,需要检测的基因会越来越多,NGS将成为临床医师越来越重要的诊疗工具。

肠癌围手术期ctDNA检测的应用

徐徕 教授

北京协和医院

循环肿瘤DNA(Circulating tumor DNA,ctDNA)指坏死或凋亡的肿瘤细胞释放到外周血中的肿瘤DNA片段,其带有肿瘤特异性突变或表观遗传学改变。徐徕教授指出以ctDNA为代表的液体活检技术进行肿瘤诊断,有无创、减少患者穿刺风险、多次取材检测方便等优点,并能反映全身肿瘤情况、降低异质性、提升临床试验入组效率,还可以作为部分临床研究替代终点(MRD)。目前多项指南及临床试验结果提示若结直肠癌患者手术后仍可检测到的ctDNA,可作为预测高复发风险的敏感性、特异性标志物;治疗后短时间内检测到微小残留病灶和辅助治疗期间ctDNA变化可提示复发风险。

讨论嘉宾

赵阳 教授

李岩溪 教授

张涛 教授

张毅勋 教授

专题讨论:您认为ctDNA指导下的MRD监控对于围手术期患者治疗的意义?您建议需特别关注哪些检测时间节点?

ctDNA指导下的MRD监控对于围手术期患者不同时间节点均有意义:新辅助治疗后ctDNA检测可有效预测复发风险,新辅助治疗中ctDNA动态监控对预后有指导价值;手术后单一时间点检测ctDNA具有显著的预测价值和预后价值,多时间点动态监控ctDNA状态变化可进一步提高风险预测价值,及早提示复发风险;辅助化疗阶段MRD可指导辅助化疗的必要性、辅助化疗的时间、用药选择等临床决策。

专题讨论:您是否会因为MRD结果改变患者术后辅助治疗方案?您认为未来MRD应用还有哪些待解决的问题?

由于患者之间巨大的异质性,及送检样本不同,MRD评估效果不尽相同,可根据MRD结果适当调整治疗周期。此外,早期肿瘤ctDNA(肿瘤循环DNA)释放少、丰度低,需要更高的探测深度、测序的深度才能够捕捉到痕量的ctDNA,也是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第二篇章:见微知著

主持人 李志伟教授

主持人 曲秀娟教授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李志伟教授和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曲秀娟教授的主持下,本环节天津市肿瘤医院 韩颖教授、燃石医学 韩晓娜博士和天津市肿瘤医院 白明教授分享了如何解读NGS报告、MTB-分子检测及相关临床精彩案例,并邀请了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刘长富教授、齐齐哈尔市第一医院娄柏松教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马志刚教授、大庆油田总医院张良玉教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黄跃南教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王妍教授、甘肃省中医院汪佳明教授和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周莉莉教授等现场专家对 NGS报告样本质控、SEQC2项目及MTB临床应用进行了讨论。

NGS报告及SEQC2项目解读

韩颖 教授

天津市肿瘤医院

韩颖教授指出2019年CSCO调研提示NGS成为中国临床肿瘤医生常用检测工具,>30%肿瘤医生每月NGS检测量超5个。NGS检测报告对于临床医生和患者最关注的各种诊疗问题,无论是靶向、免疫等质量药物的选择,治疗不良反应的预测还是肿瘤遗传风险的评估,都给出了答案。韩教授也介绍了FDA发起的SEQC2研究结果,燃石医学作为国内唯一参与公司,与4家国际领先公司PK ctDNA检测能力验证,其敏感性、特异性、可重复性三项全能,综合第一,体现中国NGS检测技术实力国际一流。相信国内肿瘤NGS基因检测报告的质量会越来越高,给医生和患者精准治疗提供强有力的依据

讨论嘉宾

刘长富教授

娄柏松 教授

马志刚 教授

张良玉 教授

专题讨论:在您的临床实践中,您更关注一份NGS报告中哪些指标?您如何看待样本质控在NGS报告中的重要性?

当医生拿到一份NGS临检报告时,关注点在主要指控参数、可报告范围(检测内容)、检测方法及其局限性等内容。一份报告的结果是否真实可信、能否回答医生最关心的问题,严重依赖于这些“附加信息“。样本质控的重要之处在于只有严格的样本质控才能确保结果准确性。

专题讨论:您如何看待FDA发起的头对头液体活检项目(SEQC2)的临床意义?它可能给临床实践带来哪些思考和启示?

SEQC2是FDA发起的首个头对头比较液体活检ctDNA检测能力的大型研究,采用权威方法,通过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可重复性全面直观的评价液体活检产品性能,首次为临床专家选择高质量NGS提供了可靠的依据,为早晚期肿瘤患者的临床应用和大型临床试验提供了可参考的技术标准。

MTB-分子检测解读助力精准医疗

韩晓娜 教授

燃石医学 高级医学联络官

韩晓娜博士首先介绍了分子肿瘤专家委员会(Molecular Tumor Boards,MTB)是主要由临床肿瘤医生,病理科医生,分子生物学家,生物信息学家、遗传学家等组成的委员会、基于患者临床信息以及肿瘤基因组变异情况进行解读和多学科讨论,为患者肿瘤的精准诊疗提供策略和方案。MTB应该重点关注缺乏标准治疗的罕见肿瘤患者和基于现有指南治疗已经无效的患者,其一般流程包括临床医生简诉患者病史、治疗经过、提出临床的困惑;病理医生从病理角度解释患者病理检查结果;分子生物学家、遗传学家及生信学家从分子角度解释变异的致病性、药物敏感性、临床试验等证据,对于胚系变异给出遗传咨询建议,提供基因变异频率,不同变异分析算法介绍等;临床医生总结并拟定治疗策略。

精准治疗案例分享

白明 教授

天津市肿瘤医院

白明教授为现场观众分享了一例结肠癌精准治疗的经典案例,患者中年女性,2017年12月因“间断便血2年余,突发腹痛3小时”入院,诊断为肠穿孔,急诊行Hartmann术,术后病理提示降结肠中-低分化腺癌 pT3N0Mx,一线治疗予FOLFIRI*1后,患者出现盆腔复发、腹直肌转移不除外,基因检测提示MSI-H、BRAF V600E、TMB=49.6个突变/Mb,调整治疗方案为FOLFOX*1/Nivo+FOLFOX*7,出现骨髓抑制3级,疗效PR。2018年9月予纳武单抗维持治疗2周期,出现irAE,暂停免疫治疗,疗效PR。2019年9月因复查提示纵膈淋巴结多发转移可能,二线治疗予贝伐单抗+XELOX*1/贝伐单抗+FOLFOX*3,疗效SD,随访至今无进展。

讨论嘉宾

黄跃南 教授

王妍 教授

汪佳明 教授

周莉莉 教授

专题讨论:您如何看待MTB在临床工作中的意义?未来您是否愿意在临床工作中引入MTB?

MTB是一种多学科协作的模式,主要目的是从分子层面讨论肿瘤诊疗问题,基于基因分析,为那些标准治疗无效/失败患者讨论所有潜在的治疗策略;MTB实现分子生物学最新进展和临床信息的实时互通,在肿瘤精准治疗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如果有组建MTB团队的条件和机会,会对适合的病例进行讨论。

最后,刘云鹏教授在总结中对演讲专家的精彩报告、主持和讨论专家的真知灼见、大会学术内容的精良设置予以高度评价,对参会同道的热情关注和燃石医学搭建的良好交流平台表示衷心感谢。刘教授谈到,基因检测的普及应用,能将现有结直肠癌的治疗手段和策略不断细化,筛选靶向、免疫治疗人群,通过为其指定个体化治疗措施最终取得较为满意的临床获益,期待未来基因检测报告更加精准且方便易读,惠及广大肿瘤医师和患者!

链接: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星火计划·扬帆行动”——“循肠论道”2021结直肠癌精准诊疗论坛萌生于“更好地服务广大患者”的医者初心,也源自于“为医生提供高品质学术服务”的媒体担当,以及“助力提升医疗机构肿瘤专科的能力建设”的企业责任。项目将通过临床专业能力的培养及专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持续提升肿瘤规范化诊疗服务能力,培养临床和科研能力兼备的复合型人才,不断提升肿瘤临床研究的整体水平,推动我国临床肿瘤学事业的蓬勃发展,为建设“健康中国”积极贡献力量。

责任编辑:

分享到:
相关阅读
© 2016-2018 新泰资讯 http://www.xtmjg.com/ 备案/许可证号:辽ICP备202200427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