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圣母院塔尖年底归位,明年有望开放丨-V

2023-03-06 19:22

原创 朵朵编辑部 耳朵里的博物馆

“如果塞纳河是一条闪耀的项链,

那巴黎圣母院就是项链上夺目的钻石。”

你好呀,我是朵朵~

2019年4月15日,是巴黎的“至暗时刻”。一场大火吞噬了历史悠久的巴黎圣母院。它标志性的塔尖,也在滚滚浓烟中轰然倒塌。

这场火灾之后,何时能重见巴黎圣母院,成为了无数人心中的遗憾与担忧。

当时火灾现场

而就在前段时间,法国文化部长表示,目前巴黎圣母院修复工作进展顺利,预计将于2024年12月8日重新开放!

更令人期待的是,在大火中坍塌的塔尖,会在2023年年底回归原位!

施工现场

之所以选择12月8日,因为这天是天主教里的圣母无染原罪日,圣母院能在这一天重新开放,很具有特殊的宗教意义。

如果一切顺利,马克龙就完成了2020年“在5年内重建巴黎圣母院”的承诺,让我们共同期待吧!

之前和大家聊过巴黎圣母院,主要是关于修复重建的。今天,咱们说点别的。

《巴黎圣母院》救了“巴黎圣母院”

很多人对这座世界文化遗产的初印象,都来自雨果的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

Victor Hugo

1802年2月26日-1885年5月22日

法国伟大民族诗人,被人们称为“法兰西的莎士比亚”。

也许还没机会站在它的面前感受哥特式建筑带来的震撼,但卡西莫多敲响的钟声,已在脑海中回荡多年。

1933年电影《巴黎圣母院》剧照

这部小说为何要以这座建筑命名?

小说中故事发生的背景时间,是在十五世纪。那时来自东方的造纸术和印刷术,逐渐成了人们传播思想的媒介。

记录在纸张上的文化,比无法挪动的石头,更容易被人们看到和接受。

所以纸张占了主导地位,而用石头“写”成的建筑,却被忽略了。

雨果很早就发现了这个问题,他觉得不该这样。

他认为“人类拥有两本书、两本备忘册、两份遗嘱,这就是《建筑术》和《印刷术》“。

人类的文明,一种被刻在了石头上,一种被印在了纸上。

建筑在雨果眼中,是从金字塔到钟楼,从宫殿到城堡,亘古以来覆盖世界的人造山脉;是写在大理石上的悠悠岁月;是人们应该看见并经常翻阅的用建筑写成的典籍。

我们之前讲到北京中轴线时,曾提到过,中国近代之父梁思成先生,曾用音乐来形容建筑。在梁思成眼中,几乎所有的建筑物,不管在横、竖哪个方向上,都有它的节奏和韵律。

梁思成

更早以前,雨果也有同样的看法。他眼中的建筑就是凝固的音乐,每一根柱子就是一个字母,每一条拱廊就是一个音节……而巴黎圣母院,就是一首绝美的交响乐。

它的雕像、彩绘玻璃窗、圆花窗、 浮雕恰好完美的融合为一体。

然而雨果关注的不仅是巴黎圣母院,也不仅是法国建筑。

1861年,雨果在《致巴特勒上尉的信》的手稿中,谴责了英法侵略者纵火焚烧圆明园的行 为。他满腔愤怒的写道:

“法兰西帝国从这次胜利中获得了一半赃物,现在它又天真得仿佛自己就是真正的物主似的,将圆明园辉煌的掠夺物拿出来展览。我渴望有朝一日法国能摆脱重负,清洗罪责,把这些财富还给被劫掠的中国 。”

雨果眼中的圆明园,是“一个近乎超人的民族所能幻想到的一切都荟集于圆明园。圆明园是规模巨大的幻想的原型,如果幻想也可能有原型的话。只要想象出一种无法描绘的建筑物,一种如同月宫似的仙境,那就是圆明园。”

这些措辞都能看出雨果对古建筑的深厚情感。但在那时,不是所有人都如此。

“关于中世纪的建筑艺术,有些人至今对这艺术珍宝一无所知,更糟的是另有一些人把这艺术珍品视如草芥”。

雨果看到了这些古老建筑的残破与损毁,于是想高呼保护人类文明的精华。这个想法,就是他写《巴黎圣母院》的主要原因之一。

而向世人传播民族建筑艺术,也是他人生的目标之一。

最终雨果通过小说《巴黎圣母院》,完成了这个人生目标。

这部小说首次出版是在1831年,雨果在小说中对于巴黎圣母院建筑的描写非常多,从外观、空间、历史上都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在人物台词中也不断表达着对哥特式建筑的喜爱。

但这种喜爱却在后来发生了变化。

1860 年之后,雨果对于哥特式建筑从赞美变成了批判。

比如在1869年的《笑面人》里,他把不公正的牢狱和法律称为“哥特式”的。

在后续的小说里,哥特式建筑成了黑暗、保守的象征。

这与当时黑暗的社会环境有着很大的关系。

当环境转变时,雨果眼中的巴黎圣母院代表的意义也发生了转变。但他对建筑本身的热爱是不变的,就像他曾经说的:“我喜欢的是大教堂,而不是中世纪。”

参考资料:一部小说挽救一座建筑物——《巴黎圣母院》与巴黎圣母院的跨学科对话 (邱能生,邱晓琴)

原标题:《期待!巴黎圣母院塔尖,年底归位!明年有望开放!》

阅读原文

分享到:
© 2016-2018 新泰资讯 http://www.xtmjg.com/ 备案/许可证号:辽ICP备2022004273号